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

沈千琪:文化融合的世界 / M9610210

素聞新加坡是個有制度的國際化都市國家,所謂百聞不如一見,在抵達新加坡後,沿路海岸線皆可見諸多大型商船往來行進,繁忙榮景也象徵著國際轉運站的名聲並非浪得虛名。

與眾多國家比較下,新加坡雖然只是彈丸之地,卻擁有諸多民族文化,不僅保留先前殖民色彩的舊建築,更廣為吸收各文化特色,因此造就新加坡今日的多元與發達。而其建築材料的取決,皆與方位、自然有關,在有限資源下,將天然資源發揮至極。像是外觀像顆大榴槤的濱海藝術中心,其屋頂金屬片角度是依照日照環境而設計,運用太陽光作為天然的照明設備,將資源充分利用。

依照日照角度而設計的大榴槤─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

從下車的安祥路一路走到Asylum附近的客納街,處處都是個性小店,而客納街取其英文名Club street,可以發現這邊有著粉嫩色彩的舊式建築,大部分是酒吧餐館,環境清幽,雖然只能匆匆瞄過一眼,不過每間酒吧餐廳的設計都各有特色。

附近的街道保留了歐洲殖民時期建築風格,卻也為了適應東南亞溼熱多雨的氣候,而演變發展出結合南洋與歐洲建築特色的特殊形式。綜觀這些建築,不難發現除了歐風的格局外,尚有中國傳統裝飾圖案,再再顯示華人文化對新加坡的影響廣大。

這次有幸參訪兩間與設計相關的教育機構,其外在背景有很大不同,其一獲得政府大力支持,另一則受到許多阻礙,但辦學目的與致力推動設計教育的熱情是相同的,不論是在軟硬體設備、展示空間或是師資人員編制安排,再再給學生最好的學習資源。看著新世紀學院的老師們,如數家珍地介紹學生作品以及數年籌措而來的校內設施,臉上滿足的神情著實令人感動。

新世紀學院學生攝影編排作品

而從南洋藝術學院來自各國的學生發表簡報中,可以發現其簡報過程、思考方式與邏輯和台灣學生有很大的不同,新加坡學生採取開放態度,著重藉由國際事物發想,反觀台灣似乎在創作發想上較為封閉,此點值得我們借鏡反思。

馬來西亞是個有著濃厚宗教色彩的國家,百年前受到異國的統治,留下許多歷史遺址,與新加坡一樣擁有相似殖民建築,卻又比新加坡多了屬於大馬的文化特色,尤其是麻六甲。它是馬來西亞的歷史發源處,曾經是扼守麻六甲海峽的重要軍事與貿易據點,因此繁榮一時,卻也招致不少戰禍。葡萄牙、荷蘭、英國甚至日本都曾攻佔此地,因而造就麻六甲融合眾多不同風格的歷史遺跡。

馬來西亞之花枝招展─跑跑卡丁車

從荷蘭紅屋廣場(Dutch Square)到葡萄牙炮火遺址,伴著花枝招展的人力三輪車,與歷史古城氛圍不太搭調的西班牙舞曲,就像搭著時光機般,許多建築遺址咻咻地從眼前飛過。現今的聖保羅教堂,已成為被無情戰火吞噬過後斑駁頹圮的城牆,磚紅色牆面在刺眼的陽光映照下,紋理更加清晰可辨。陣陣海風吹拂,再加上融合各族音樂文化的吉他歌聲,彷彿訴說著歷史無限滄桑。

歷史遺跡中的吉他聲,別有一番風味

自新加坡到馬來西亞,南洋藝術學院到新世紀學院,10AM、Asylum到MFX,還有各地的旅館飯店,不時受到多種文化衝擊。商街承襲殖民建築色彩,店內佈置與看板的大膽色彩搭配,是台灣少見的亮麗顏色;10AM之CF作品時而俏皮、時而意境深遠,不在乎得獎多寡的風骨讓人印象深刻;黑風洞詭譎神秘的宗教文化;吉隆坡機場取「森林中的機場」意像,設計出自然大氣的內部裝潢等,所見越多,越突顯自己見聞之少。星馬人才眾多,更有眾文化融合所構建出來的環境優勢,競爭力不斷往上提升,這次旅程有許多收穫,卻有更多警惕,唯有多方交流,才不會侷限於象牙塔中,讓國際化潮流所淹沒。

由老倉庫改建而成的娛樂區域,集合了商店街、餐廳酒吧、表演區,各國人士沉浸在這慵懶的景色氛圍中,斑斕的霓虹燈光倒影,如同新加坡文化的美,豐富且多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